跳到主要內容

兒童發展與輔導──12心理與教育測驗

數學教具── 「危險平衡」三種玩法:顏色、單位、因數與倍數!



為孩子上補救教學時,因人數較少、異質編班,雖程度不均但也因此適合遊戲教學。
這是我設計的第一套桌遊,取名為「危險平衡」,實際上即是用大家所熟悉的疊疊樂改編。將文具行可買到彩色的疊疊樂稍作改造,不僅玩法更多,更是數學教學的複習利器!😉


需要的材料有↓↓↓
1.疊疊樂積木(選擇彩色、附彩色骰子的積木)
「骰子 疊疊樂 顏色」的圖片搜尋結果
2.牌卡(如附件)
3.單位與數字的字條(如附件)
4.護貝紙(名片大小為佳)
5.20面骰子(文具行可買得到)
相關圖片
作法
1.將字條(單位與數字)列印出來,隨機貼到積木的抽取面上。
2.將牌卡(單位卡、任務卡、命運機會卡)列印出來,雙面黏貼後護貝。
3.準備好材料就可以開始玩囉!

這套桌遊可做三種玩法,
分別為「顏色」「單位」「因數與倍數」

遊戲目標
顏色(4歲以上適用)
1.能認識以及判斷生活中的各種顏色。
2.運用感官及雙手體驗色彩及積木質感。
3.訓練判斷力、手眼協調力、專注力。

單位(11歲以上適用)
1.透過小學階段會學到的不同種類之單位(時間、長度、重量、面積、體積、容量、角的單位)來進行遊戲。
2.對生活中的大單位有基本知識。
3.透過任務卡達到單位間換算的練習。

因數與倍數(11歲以上適用)
1.了解因數與倍數意義,並運用於遊戲中。
2.能理解一數與其因數與倍數的關係。
3.於遊戲過程發現公倍數與公因數概念。
4.了解質數特性,並能進行判別。

這遊戲到底怎麼玩呢? 說明如下
💬「遊戲規則」檔案可於附件區下載
顏色
積木數量:54個
搭配道具:彩色骰子(1個)
積木類型:紅、綠、黃、藍、粉、橘
規則:
1.決定玩家順序、將所有積木隨機依每層三個、縱橫交錯堆疊為塔狀。
2.各玩家自行擲骰子,並依骰子上的對應顏色抽取該色積木。
(例:A玩家擲到紅色,就只能抽取紅色的積木;B玩家擲到黃色,就只能抽取黃色的積木)。
3.直到有人讓積木掉下來,便為該局輸家,該局結束。



單位
積木數量:45個
搭配道具:單位卡(8張)、任務卡(6張)
積木類型:時間、長度、重量、面積、體積、容量、角、任務
規則:
1.決定玩家順序、將所有積木隨機依每層三個、縱橫交錯堆疊為塔狀。
2.單位卡洗牌後,翻開最上面那張,各玩家需執行該卡上的單位條件,直到完全沒有對應的積木為止,再翻下一單位卡。
(例:卡上寫長度,就只能抽取有長度單位的積木) 。
3.若遇「任務」的單位卡,則讓玩家於抽積木前抽取任務卡。答出任務卡上的單位換算題,便可選擇任一無單位(空白)的積木抽取。
4.直到有人讓積木掉下來,便為該局輸家,該局結束。


因數與倍數
積木數量:45個
搭配道具:20面骰子(1個)、命運機會卡(9張)
積木類型:數字1~45
規則:
1.決定玩家順序、將所有積木隨機依每層三個、縱橫交錯堆疊為塔狀。
2.順序排第一的玩家擲骰子,各玩家抽取骰出的數字之因數或倍數積木,直到完全沒有該數的因數或倍數為止,再重新擲骰。
(例:擲出12,玩家們可抽的積木選項有1、2、3、4、6、12、24、36) 。
3.抽取積木時,若為因數,就要喊「因數!」;若為倍數,則喊:「倍數!」
4.若骰到「 1 」 ,需抽取命運機會卡。內含:23、29、31、37、41、43(直接抽取該數字積木)、迴轉(抽積木順序迴轉)、跳過(跳過該玩家一次)、指定(可指定某玩家抽積木)。
5.直到有人讓積木掉下來,便為該局輸家,該局結束。

附件區
牌卡與字條ppt檔下載
遊戲規則pdf檔下載 

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兒童發展與輔導──2重要學派理論介紹

第二章 重要學派理論介紹  重點筆記、心智圖 主要架構 心理分析學派   ( 心理學第2勢力) 佛洛伊德:心理分析論 艾瑞克森:心理社會發展論 行為學派 ( 心理學第1勢力) 華生(行為主義之父):學習論 巴夫洛夫:古典制約論 斯金納:操作制約論 桑代克:嘗試錯誤論 班杜拉:社會學習論 認知心理學派 皮亞傑:認知發展論 維果茨基:社會建構論 布魯納:表徵系統論 人本學派   ( 心理學第3勢力) 馬斯洛:需求層次論 羅傑斯:當事人中心療法 生態系統論 布朗芬布倫納:生態系統論 重要學派理論比較 佛洛伊德:人格結構 佛洛伊德:意識/前意識/潛意識 示意圖 佛洛伊德:意識/前意識/潛意識 說明 佛洛伊德:人格發展 艾瑞克森: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佛洛伊德:精神分析論VS艾瑞克森:心理社會發展論 增強物的種類 增強理論分類1(無論正或負增強,皆是行為頻率增加) 增強理論分類2 巴夫洛夫:古典制約VS斯金納:操作制約 班杜拉的學習三元論 皮亞傑的認知理論(平衡/失衡) 皮亞傑:認知發展論 布魯納:表徵系統論 皮亞傑:個人建構主義VS維果茨基:社會建構主義 馬斯洛:需求層次論 布朗芬布倫納:生態系統論 解釋名詞 戀母情結:男童愛戀母親,怕被父親發現而產生閹割恐懼,並轉向認同父親,發展男性性別角色觀念。(發生在性器期) 戀父情結:女童愛戀父親,因發現自己沒有陰莖而怨恨母親,對父親產生陰莖妒羨。(發生在性器期) 固著:需求被限制或過度滿足,造成遲滯現象而阻礙發展,致使人格受影響。 潛意識:個體不自覺的內在思考活動,受意識控制與壓抑而潛藏。 消弱:制約情成後,單獨只給CS(鈴聲)不給UCS(食物),個體出現CR(流口水)的程度會減弱。 類化:制約形成後,類似的刺激(電子鈴聲)也能誘發相同反應(流口水)。 後效強化:當個體的自發性反應帶來正向反應,該行為會被強化。 懲罰:某行為出現後給予嫌惡的刺激物以抑制行為出現。 增強作用:影響S-R

遊戲融入教學──用「賓果」來複習期中考!

接近期中考,進度也上得差不多了。 「針對要靠記憶的知識,有沒有更有趣的學習方式?」這幾天都在想這個問題。 掙扎了一陣子,一方面想兼顧學習動機和趣味性,又擔心遊戲形式會影響秩序及忽略低學業成就的孩子。幸好在網路上找到了大甲國中黃馥鵑老師設計的 賓果遊戲 ,覺得除了適合用在「預習」,放在小學階段拿來「複習」也可以。遊戲方式稍微修改一下,出了25題本次自然科考試範圍題給孩子玩玩看。(這個遊戲也能應用在其他科目上唷!) 階段:國小 科目:自然與生活科技 複習範圍:四上月亮、水生生物的世界 教學流程如下 1.一組一張賓果單,共25格。圓圈先隨機填入數字(1~25),方格填答案。 2.教師依序展示25道題目,PPT設定切換投影片時間為5秒、3秒、1秒三種版本輪播,教師視必要重複播放。 3.可翻課本,學生需小聲討論、團結分工(視力好的看題、自然強的解題、擅檢索的查課本、寫字快的填答...)。 4.完成填答後桌面清空,僅留一支螢光筆和賓果單。 5.各組輪流選數字(題號),教師揭示答案。答對的圈起來,錯的則不做畫記。 6.最先連成5條線(或最多條線)的組別即為賓果贏家。 連三個班執行下來,發現幾乎每個孩子都很投入在活動中,尤其播映題目時,連眼睛都不敢眨一下😂。時間限制形成了小組間競爭的壓力,所以孩子們都很配合地分工合作,即使是自然科較弱的孩子很積極在翻課本找答案。 而秩序也比想像中好,可能是怕被別組聽到答案,大多能小小聲討論。此外,賓果遊戲有部分關涉運氣,所以不會有小組總是獨霸贏家。 缺點是為了追求速度和準度,題目長度和深度較受限、多是聚斂性問題。若想複習高層次、複雜一點的題目,需再針對遊戲規則做調整。但總結來說,孩子們和我都很喜歡這次的活動,有玩到、有學到! ❤ ❤ ❤ 附件區 ❤ ❤ ❤ 教師賓果題目PPT檔 學生賓果單PPT檔